缺铁性贫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看中医是分析治疗的
TUhjnbcbe - 2022/11/24 22:33:00
规范化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79.html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精充足,生化之源充盈,自能生髓化血。肾脾精血生化乏源,出现疲乏、困倦无力、消瘦、嗜睡等慢性肾衰竭贫血的虚劳表现。

1、脾胃虚弱

生血的原料来自饮食物中的精微部分,要通过脾对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转运,因此,血的旺盛与否和脾气健旺与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另一方面,脾气虚血液统摄失调,肝气虚不能正常调节血量、还可导致失血而使血虚加重。

2、肾元亏虚,精血不生肾藏精、主骨生髓,而髓造血。

如肾精不足,骨失所养,则不能化生骨髓造血,可致贫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张氏医通·诸血门》曰∶"气不耗,归经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经于肝而化清血。"

3、脾肾亏虚,湿浊瘀阻

肾中精气不足,则五脏功能均有所损,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水停,聚湿成痰成浊;肾关不利,溺*不能正常排泄,则湿浊、溺*、瘀血内停,久而成患。

唐容川《血证论》指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说明因虚可致瘀,因瘀又可致血虚。

肾性贫血是肾脏发展到中末期的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本虚多涉及脾、肾,标实为湿、瘀、浊、*。辨证时应分清本虚与标实的轻重,正本清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看中医是分析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