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健康管理昨天
近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去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检出率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
我国儿童青少年为何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霾?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门诊量在增长。现在每天40个号,总是约满。”医院少儿精神科主任张欣说,因为每天放的号固定,还有一部分转到其他相近的心理门诊就诊。这就意味着实际有心理状况的儿童、青少年比门诊数量更多。
张欣介绍,前来就诊的以初高中生为主,其中,12岁至16岁占到70%,尤其是12岁和15岁的学生最多,占到门诊量的30%至40%。不仅门诊如此,专门为少儿开设的病房里,四十来张床位,也总是饱和状态,甚至一床难求。
更早感知到问题的是学校。不少校长坦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已经影响到了学校的管理。
石家庄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介绍,原来一届学生里也就有一两个学生受精神困扰,现在几乎每个班都有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不能正常上学。去年学校仅高二年级多人中,就有11人因精神问题休学。
与学生接触更直接的是老师们。
“现在不仅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了,他们背后的原因也更加复杂。”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教师孟凡亮介绍,刚参加工作时,出现心理状况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当时,班里有个女生,成绩很不错,但是人非常消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活到30岁就行了。”背后的原因是:妈妈去世早,爸爸对孩子又不够关爱。
但是现在,这种关联性越来越弱。有的孩子生活优越,父母知识层次较高,给了孩子充分的爱,也出现了心理问题。
抑郁症患者小王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高中之前,除了性格比较内向、朋友较少之外,她和其他孩子并没有明显区别。但进入高中后,学业负担不断增大,小王感觉很疲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入睡困难、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精力无法集中、情绪持续低落……总感觉临近崩溃边缘。
学业压力大、考试过多、排名过多,父母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机会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接诊过程中,张欣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身上有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疤痕——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划出的伤痕。张欣说,非自杀性自伤问题是孩子们近年来出现的新特点,一部分有自伤行为的孩子往往是出于内心痛苦,想要通过肉体的痛来缓解心理的痛苦。
治愈孩子,家长需要做出改变
尽管问题越来越复杂,但是相当一部分有心理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不肯改变的家长。
见到李梅(化名)父亲的时候,孟凡亮终于明白了李梅的症结所在。李梅是一名口吃的高中生,她总很慌张。考试在电脑上输入考号,一溜数字填了好几遍,都提示错误,最后孟凡亮把考号拿过来,他读一个数,李梅填一个数,才把号码填对。
李梅的爸爸基础知识很扎实,到了高中,依然能辅导孩子学习,经常给孩子出题,并且是限时完成,做题过程中,他在一旁边看边指点。李梅每次接到指令,就特别紧张,急急忙忙完成,结果越慌越错。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没有取得的成就,化为过高的期待施加给孩子,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他精神上的需求。
与孩子相比,对家长的“改造”更加困难。孟凡亮就曾经跟李梅的父亲拍过桌子。为了缓解李梅的焦虑,他要求李梅的父亲不许跟孩子提学习的事儿。高考前三个月,李梅爸爸压抑不住说,马上高考了,又给孩子买了几套题,气得孟凡亮拍了桌子叫停,后来高考,李梅也没有惊艳的表现,但是她高中后半程,心理上还是比较放松。
在医院里,张欣也遇到过对孩子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