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iokiwibiokiwi
开始运营biokiwi有那么一两年,为了找到更好的题材,也为了加强科普写作的能力,我们其实会看很多的生物科普。
本以为可能大多数生物科普应该也就比我们生科狗看的文献paper有趣那么一丢丢,却没想到可以这么有趣。以至于好几本书的内容都被我们写到了自己的推送里了。
趁着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就借这个给大家安利几本有趣的生物科普读物吧!
病毒来袭
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美]内森?沃尔夫(NathanWolfe)
这是一本十分应景的书,因为这个世界正面临着书名简单描述的场景——《病毒来袭》。
在充斥着噩耗、谣言以及各式各样的新闻的当下,你是否会有很多问号:病毒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这么厉害?病毒究竟都从哪里来?是怎么传播的?病毒和流行病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而这些问号在这本书里面能够被一一解答。
虽然名校光环加身(斯坦福本科、哈佛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博士后),但本书作者内森沃尔夫并不循规蹈矩,他常常游走在人烟罕至的丛林深处,在病毒传播的一线追踪传染病来源。这些有趣、且有价值的经历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的可读性。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有用的知识增加了!
本书作者对于公共卫生的也有独到的理解:公共卫生事业的目的,不应该是打造一个完全无菌的世界,而是找到坏家伙并控制它们。
对付这些坏家伙的关键一招,将是培育帮助我们人类的微生物。有朝一日,我们保护自身的方式,也许是依仗与我们共生的微生物,而不是消灭它们。
我们前段时期的推送的选题和素材就参考了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
大流感
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美]约翰M巴里(JohnM.Barry)
目前新冠病毒已经有了超过万人确诊,但你知道历史上爆发最强的瘟疫是什么吗?
答案是年的大流感,也称“西班牙大流感”,但此命名有地域歧视之嫌。
因这场流感而死亡的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大致估计在万人以上;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因为这场流感也迫不得已提前结束。
医院以收治大量的病人
(图源:BBC)
但是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流感,而是现代医学在艰难中的步步前行。大流感前的的20世纪初,人们刚刚放弃放血治疗的方法,刚刚知道微生物学,抗生素还没有发现,现代医学刚刚起步,或者应该说是还没起步。
但是面对这场流感,青壮年迅速死亡,病因无法确定,军方不愿意接受医学的隔离,科学家和医生是多么无能为力。
但是当时的他们没有放弃,拼尽了全力去研究如何对抗这种恐怖疾病,这些研究也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加速发展。
巴斯德与科赫,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但是微生物的发现在19世纪末,而且那时也不知道病毒为何物,这对于面对大流感的医学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图源:凤凰周刊)
读完之后,只能为其中的科学家们深感惋惜,那样的无力感,却还要继续努力;相比之下,这次疫情初始时,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将枪口对向科学家、医生的时候,有想过他们的努力吗?
这是百年前人类与病毒战争的史诗,只愿在现代医学帮助下,百年之后的这场战争我们能胜利。
海洋中的爱与性
[美]玛拉J.哈尔特(MarahJ.Hardt)
让我们暂时离开疫情带给我们的压抑感,换一本相对轻松的读物。
一句话概括的话,这本书运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比喻和描述,让我们一窥海洋生物的神奇的生殖过程。但实际内容却远比这句描述要有趣得多。
全书第一句就是“这闻起来像是性的味道”;目录你就已经可以看到各种你不太敢读出来的词汇;还有比如每年定期举行sex派对,阴茎是自己体长八倍的生物,阴道弯曲得像迷宫一样的鲸鱼;还有诸如“五十度灰”、“变性王国”等等神奇比喻和有趣的小剧场……
你可别说我带了黄色的眼镜才这样!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列举一些书里的描述
你可能能更切实体会到其生动形象
全书语言非常开放,但通过这些描述,你能对海洋生物的各种神奇行为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认识,而这样有趣的语言也一直是我们学习的目标(这样写了怕是会被封号)。
但是这本书其实不仅仅局限于爱与性的描述,而是提到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采集,会怎么影响生物的繁衍:比如鲍鱼,虽然能喷发十几亿的精子,但是也需要个体之间距离一米以内,而大量的捕捞导致它们密度降低,无法正常受精,纵使精子多也难逃濒危的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研究这些神奇的性行为,能发挥的作用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另外我们之前一篇关于海底总动员小丑鱼变性的文章,就是从这本书得到的灵感:
病者生存
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
[美]沙龙莫勒姆(SharonMoalem)
[美]乔纳森普林斯(JonathanPrince)
疾病还能延续人类寿命???
看到这个副标题可能你会一脸懵逼,但不少目前的科研事实都在证明这一点:
比如为什么会有缺铁症状?因为铁元素不仅是人类需要,侵染人类的细菌也需要铁,而对铁元素的严格控制导致的缺铁,可能就是另一种抗击疾病的角度了。
为什么会有贫血?比如我们高中生物课本里熟悉的地中海贫血症,其实可能是一种抵抗疟疾的手段……
各种各样的遗传病,其实都有可能是自然或者人为选择导致的一种后果,在以前的环境中为了适应而演化出来;但是到了现在的环境,反而不能适应了,才成为了一种疾病。
但是书中很多的内容还只是假说,缺乏进一步的验证,所以就需要你能更理性地看待书本里的内容(比如书中提到的“水猿”假说,似乎就是还未得到公认的人类起源假说)。
基因组
人类自传
[英]马特里德利(MattRidley)
人类有23对染色体,这构成了几乎大半个人。而这本书总共就是有23章:一章就是一条染色体的某个基因,而每个基因的研究,都有很有趣的故事。
比如上个世纪开始人们就不断尝试如何证明基因是否决定智商,但是这其中的关系似乎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人的性格也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性取向,也有可能和基因有关系;甚至人的政治选择,基因可能在其中也发挥着作用……
而基因组的秘密远远不是这么一本书就能讲完的,但是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窥探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的内容中最精彩的一角。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这本书出版比较早,少部分内容不一定准确(未经确认大概在年前后);同时内容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有一点点深,第一次读可能会有一点点难懂。
但这都不妨碍它是一本全面而又有趣的基因组科普书籍。
这几本书都是我们看完觉得可读性很高,同时具有很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的读物,推荐给大家,最近有空不妨多读读这些有趣的读物,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有什么想要推荐的生物科普书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学习!
原标题:《这些生物科普书可不仅仅是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