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作为家长不应轻视 [复制链接]

1#
北京荨麻疹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disease/a_10490515.html

铁缺乏是很常见的一种营养缺乏情况,据推算,全球约有40%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铁缺乏。而铁缺乏会影响血红蛋白(Hb)的生成,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IDA)的发生。

缺铁性贫血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尤其高,会对患儿的发育、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造成影响,因此该病是儿童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对于儿童缺铁性贫血的诊断,WHO的相关标准如下:

1)Hb降低:<6岁,Hb<g/L;6-14岁,Hb<g/L;

2)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L。

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这些:

1)精神方面的表现:头晕、眼前发黑、耳鸣、倦怠乏力、懒言懒动;

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

3)消化系统表现:食欲不振、腹泻或呕吐、口腔炎、舌乳头萎缩、异食癖;

4)心血管系统表现:心悸、气急,心前区收缩期可有吹风样杂音,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

5)免疫系统表现: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感染,可出现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

6)神经系统表现:新生儿或幼儿可有屏气发作(呼吸暂停症),严重者可有认知功能、智力和行为发育异常且不可逆,年龄较大的患儿则可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表现。

对于儿童缺铁性贫血,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是健康教育,这是所有疾病最基础的预防措施,通过专业人员的宣传、讲解,让育龄妇女或儿童的父母了解到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及危害,学习相关的预防知识,及早干预,以预防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是要注意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充足。饮食调理也是各种疾病的基础护理手段,甚至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对于儿童来说,很容易会出现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因此家长要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其每天能摄入足量的铁质及其他营养物质,通过营养干预来预防或改善缺铁性贫血。

另外就是要定期筛查,这是有效发现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有组织建议,要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后4-6个月仅母乳喂养(未添加富含铁的食物、未采用铁强化配方乳喂养)、不能母乳喂养及单纯用牛奶喂养等缺铁高危儿童进行缺铁性贫血的筛查。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在出生后3-6个月进行Hb检测,其他幼儿则宜在9-12个月时检测。而属于缺铁高危人群的幼儿,建议每年检测一次Hb。处于青春期的儿童也应定期检测Hb。

而确诊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则应及时、积极地进行治疗,口服补铁制剂是最为方便、有效的方法。那么应该怎么选呢?各类补铁剂又有什么特点呢?

1)第一代补铁剂:以硫酸亚铁为代表,属于无机亚铁盐类,优点包括:含铁量高,经济有效;缺点包括:稳定性差,不可逆地损伤细胞膜,且对胃肠道刺激大,有明显铁锈味,患儿依从性较差,疗效也不佳。

2)第二代补铁剂:以乳酸亚铁为代表,属于小分子有机酸盐类,优点包括:性质稳定,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缺点包括:稳定性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食物中的鞣酸、碳酸盐、纤维素和氧化性物质。

3)新型铁剂:以氨基酸络合铁、多糖铁(Ⅲ)复合物、血红素铁、富铁酵母为代表,属于大分子复合物,优点包括:稳定性高,对胃肠道刺激较小,患儿依从性高,机体利用率高;缺点主要为经济成本高。

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补铁制剂都有优缺点,因此在选择方面,建议主要看机体利用率和患儿的依从性,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来选择。

其中,右旋糖酐铁分散片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且进入机体后可通过被动与主动吸收,与转铁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直接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有效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生物利用度较高。且其方便服用,剂量也容易调整,即使患儿吞咽能力不佳,也可以用水溶解后口服。

图源网络,侵删

结语

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及时纠正,那么一些不良后果是无法逆转的,因此作为家长应予以重视。营养干预、定期筛查有助预防和发现缺铁性贫血,而及时补铁则有助改善相关症状。

参考资料:

[1]杨晓泉,吴朝波,叶晓明.儿童缺铁性贫血防治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18(3):-.

[2]滕春.儿童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和铁剂治疗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探讨[J].北方药学,,18(1):-,.

[3]陈明英.儿童缺铁性贫血的营养干预效果评价[J].特别健康,(14):-.

[4]易维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5(3):54-57.

[5]李小玲,李伟恒.4种补铁制剂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成本—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14(23):-14.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