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璀璨百年bull护理造梦嘉应学院 [复制链接]

1#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

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我

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矛盾的

即便决定了往北去

但南方的温暖永远吸引着我们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之中

这不就是人生吗

接下来请欣赏嘉应学院医学院

年第五届护理专业读书报告评比活动

一等奖获奖者

19护本4班*泽源同学的优秀作品

我和我的围城*泽源一、前言

在我读高中时,便听闻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大名,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时期比较特殊,仿佛和《围城》有种妙不可言的缘分。《围城》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战初期,而我读此书时,也处于“抗战”初期,只不过此“抗战”非彼抗战。

如今第二次阅读,摇摇晃晃、恍恍惚惚,又是一个三年,三年又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人生有很多个三年,但每个三年的意义都不尽相同,从我第一次读《围城》到现在,也已然又一个三年。三年前,我走进《围城》的世界,跟着方渐鸿从“围城”外走向“围城”内,再从“围城”内逃出“围城”外,在某个时间段,仿佛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匆匆忙忙闯进围城,而后又慌慌张张逃出围城,在人生这条并不总是平坦的路上一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不知该往何处而去……三年后的现在,我又一次翻开《围城》,这次有了第一次阅读的经验,似乎较之以前有了更好的心理准备,自认为能从容地走入“围城”,以“过来人”的视角看待在《围城》中发生的纸短情长、悲欢离合、阳奉阴违、明争暗斗。可惜事与愿违,“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时期的我看同一本《围城》的所想所思所得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一次阅读,较之以前,则又有所不同,所带来的触动又比以前更甚,犹如多变的天色,忽晴忽雨。

于是,我将我这两次在《围城》中的感受写给“围城”中的我和正在阅读这篇读书报告的你,希望能留下在这个时间段中,与这本书有关的人和事、感想与体悟,使它在往后无尽的岁月中,留下一点痕迹。

二、我的围城

书中最为让人熟知的莫过于那句:“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是写婚姻的,但其背后体现的哲理又不仅仅局限于婚姻。高中读《围城》时,年少懵懂,尚且不懂爱情二字,更不必说婚姻。那时候看《围城》,将其代入学校,结果发现,学校也是一座围城:高高的围墙,紧锁的大门,作为全县最好的高中,里面的我们想逃出去,享受自由的蓝天,外面的初中生想进来,领略这所高中的魅力。

那时候,周日返校,便开始期待着下一个周日,巴不得时间如指尖细沙,转瞬即逝;周六下午刚放学,则是迫不及待地冲出校门,奔向开往家的公共汽车,在手机上和同学约好今晚去哪玩,回到家躺在沙发上,抚爱着一周不见的老朋友——手机,像久旱逢甘霖,又似饿狼扑食……我从未想过这一天天地过去,于我而言,有何意义,似乎在这个年纪,我就该囿于“围城”,也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便是我在围城中的意义。可是又不尽是如此,生活不止眼前的围墙,还有做不完的试卷和6月份的高考。

后来也慢慢接受了“我在围城”中的现实,既然大家都在围城中,我又何苦逃出围城呢?那时候的我,现在回想起来,像是一名“围城人”,作为普通的高中生,囿于自我的围城,跟着大部队的步伐,忙碌而充实。于是,在围城中度过了我的三年高中。

三年,真的很快很快,快到仿佛怕我悄悄留下什么宝贵的回忆一样。我本以为,当我可以逃离这座围城,从此海阔天空、任我遨游时,我会很开心,事实却是恰恰相反。

逃离围城的那一天,到现在还记得:年6月8日,晴。

刚考完英语的下午,没有忙着收东西,没有急着逃离,学校外的轿车如成群的鱼,校道如流水,鱼游于水,水流进学校。看着从我身旁经过的同学,本该欢呼的日子,却仿佛挂上了淡淡愁云。你是不是也舍不得,舍不得走出这座“围城”,舍不得“围城”里的人和物。我们想到了高考后要去哪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以为还像每一个寒暑假,还能回到这里,最后才发现,原来我们都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这座“围城”里,带不走,回不去。原来我们天天想着逃出去的“围城”,最后成了我们惟一的联系。

仔细一想,在我们的成长的经历中,有多少个,这样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围城”呢?小时候在家里被爸妈唠叨时,想着快点长大,以后不在家住,就不用听他们唠叨啰嗦了,可笑的是,如今大学的我,“逃”出了家这个围城,却时常想念家,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守着明月,与星星做伴。年少不懂《围城》,懂了《围城》后,已不再年少。

偶的又想起初三的时候,历史老师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很快你们就可以逃出学校这座监狱了,你们天天想着离开学校,很快这个愿望就可以实现了,然后你们就可以自由地飞翔了,展翅高飞了。但是,以后你们肯定会很想念学校,想念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阁,还有你们身旁的这些人。”当初不以为意,现在想起,眼泪在眼眶打转,我真的很想念那些曾经陪我度过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朋友、老师们,如今天各一方,那座“围城”早已成为了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当我再次拾起《围城》而读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初在上课偷偷读的那本些许老旧封面的《围城》,现在应该还在图书馆3楼左手边第2排顺数第3列上第11本书的位置吧,当初和我一起讨论《围城》的何老师应该还在学校教书吧,当初笑我没有看过《围城》的同学应该在大学里都有生活得很好吧……唏嘘不已,这次一个人在寒冷的寒假,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细细读着《围城》,时过境迁,又是另一种滋味。

我从《围城》中出来,走进另一个“围城”怀念刚走出的“围城”。

三、我

方渐鸿有他的白月光:唐晓芙,我也有我的白月光:她。正像《围城》中的方渐鸿一样,他错过了他的白月光,我也错过了我的白月光。高考结束后,甚至未曾向她说些什么,彼此就淹没在“出城”大*中。那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天天想着逃出的“围城”,最后成为我们仅有的联系。

带着三年的成长经历,再去读方渐鸿和唐晓芙那段故事时,恍惚之间有种在读自己故事一般的感觉,也许这也是《围城》的魅力所在吧?我们总能在《围城》中的某一段文字中,找到曾经的那个或是此时此刻的自己。

“我知道我很大胆冒昧。你表姐说你朋友很多,我不配高攀,可是很想在你的朋友里凑个数目。”每段故事的开始,都是先有一个人勇敢踏出第一步。很多人想要有一段美好的故事,却不敢踏出第一步。我有时候也挺瞧不起方渐鸿的软弱无能、意志不坚定、被动的性格,但在这里却发自内心的佩服。有人说《围城》不就是写方渐鸿这个“围城人”的爱情故事嘛。在我看来却并非如此。方渐鸿在面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唐晓芙的时候,勇敢地踏出了他的第一步,踏出了自己的“围城”,追求自己所喜爱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突破?

想不想、敢不敢,以及做不做,往往是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思维和行为的一个渐入的过程。想到、敢做、做到,循序渐进,但是大部分人却很难做到第二步或第三步,往往驻足在第一步,于是便陷入自我的围城,老是想做却不敢做,敢做却没去做,以至于我们所热爱和追求的事物,与我们擦肩而过。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是有很多想法,却没有去实践,回顾往事,总是有许多遗憾。人生在世,最棒的是不后悔,最难的是不遗憾。有很多次,我想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却不敢踏出第一步,瞻前顾后、犹豫不前,最后只能看着机会慢慢流逝,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错过了向朋友表达谢意的机会,错过了向喜欢的人表达情意的机会,错过了向亲人表达爱意的机会,错过了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机会……其实,在那一刻,只要我勇敢点,突破自我的局限,走出囿于自我的围城,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了。但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

所以,当我踏进嘉医的那一刻,我必须考虑,这是否是我此生最后一次在学校的机会、最后作为一名学生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在我尚好的青春里,我必须走出自我的围城,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去追求我所热爱的事物和喜欢的人,为我的学习生涯画上一个精彩的句号。而我将为此,倾尽所有。

于是,大一的时候,我竞选班长,站在那个讲台,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最后虽然败北,但却不遗憾,因为我敢想敢做,所以不遗憾;我热爱广播,我参加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最后在每个星期三晚上,向整个嘉医广播我们的文字和音乐;我参加学校各系部主办的一个又一个比赛,虽然偶有获奖,但更多的是落选;我通过制作教学视频,提高自己的胆量与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从害羞到侃侃而谈,每一步都是成长。慢慢地,从大一到大二,从0到1,从1到10……我就这样成长,一次次突破自己,从自我的围城中走出,奔向更大的世界。

如今大二的我,面对学业的日渐增长、自己所热爱的事、班长的责任等压力与挑战,我必须像大一一样,保持前进的步伐,不囿于自我的围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四、我和我的围城

你好,嘉医,我的“围城”,我会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希望在我八十岁的时候往回看,仍然能笑出皱纹,回忆着这20岁的“围城”岁月。

在往后的日子里,请多多关照。

尾记、关于《围城》的读后感

就像前文说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我现今的阅读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于《围城》这本书的感想与理解是从我这20年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以及认识的人中而来的。所以我对于“围城”更多的是一种怀念、思念,但对于“婚姻是一座围城”,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则难以理解,只能有些许想象,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不能空口说白话,瞎叨叨自己对“婚姻”“爱情”的理解。所以综上,对此补充。

感谢*泽源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优秀作品!

——theend——

作者

19护本4班*泽源

编辑

护理系学生会学习部

责编

护理系学生会学习部王婷芳

审核

叶子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