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博雅辑因CEO魏东博士基因编辑产品转化技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基因编辑技术作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最火热的基础技术之一,近年来在不同临床疾病的治疗方面展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从年CRISPR技术亮相以来,基因编辑技术逐渐实现落地转化,基因编辑疗法从实验室到临床,有望在治疗遗传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中得到有效而广泛的运用。

作为国内基因编辑和基因疗法开发的龙头企业,博雅辑因从年成立起,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军人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基因编辑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魏文胜:博雅辑因科学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密歇根州立大学遗传学博士,北京大学生化专业学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研究员,北京大学基因组编辑研究中心主任,已发表50余篇顶尖科研杂志文章。

公司成立3年后,年,魏文胜的北大同学及挚友——魏东博士,受邀担任博雅辑因首席执行官。在此之前,魏东拥有20余年跨国企业的创新药物研发及管理经验,曾在BioMarin、Elan、美国强生公司等企业领导并管理十余个创新药的全球临床开发工作,涉及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多种疾病药物研发。从北京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毕业后,魏东博士又分别取得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二人在北大校园博雅塔附近的合影

左:魏东博士

右:魏文胜博士

在科学创始人魏文胜博士和首席执行官魏东博士的强强联合带领下,短短几年内,博雅辑因团队在业界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技术平台和产品转化成果。

前不久,博雅辑因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领先研究产品ET-01的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完成了所有患者的入组,ET-01是我国第一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研究产品;在5月16-19日召开的第25届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ASGCT)年会上,博雅辑因展示了用于分析DNA和RNA编辑效率和产物的新型高效精准软件工具包getools;今年2月,Nature子刊上的一篇题目为“EngineeredcircularADAR-recruitingRNAsincreasetheefficiencyandfidelityofRNAeditinginvitroandinvivo”的研究论文,更是报道了博雅辑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基因编辑技术——升级版的RNA编辑技术LEAPER2.0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技术进展以及近几年博雅辑因在产品转化上的成果,柏思荟记者有幸采访到博雅辑因CEO魏东博士,谈谈他对基因编辑技术发展、产品转化,以及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感悟和心得。

01

技术战略储备+体内体外转化=发展优势

自发现以来,基因编辑技术经历了几次变革,从ZFNs(锌指核酸酶)技术到TALENs(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技术再到CRISPR-Cas技术以及到碱基编辑技术、RNA编辑技术等(如LEAPER等),基因编辑逐渐落地于基因编辑疗法。

将基因编辑转化为创新疗法,绝不是一句空话。魏东表示,基因编辑技术和系统的战略储备,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体内体外转化,是博雅辑因发展多年来的两大优势。

“考虑到目前全球在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到临床阶段方面,都是比较新的,加上生物药发展普遍存在的‘classeffect’效应,比如国内外十余家企业采用不同的基因编辑形式开发同类型基因治疗产品,一旦其中有一家企业研发出来的产品在临床上或者动物实验上出了问题,这将影响到这一领域的大部分公司,大家会怀疑是这家企业本身开发的产品不行,还是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或工具不行,这对用同种技术或工具的企业来说影响巨大;这时候,摆脱掉‘classeffect’效应的最好方式,这也是博雅辑因多年来布局多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原因。”魏东说道。

目前,博雅辑因在DNA编辑技术和RNA编辑技术均有所布局,通过CRISPR-Cas以及LEAPER等多种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生物信息、高通量基因组编辑筛选三大科学卓越中心,并打造了以基因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四大治疗平台:包括针对造血干细胞和T细胞的体外细胞基因编辑治疗平台、基于RNA单碱基编辑技术的体内基因编辑治疗平台和靶向疗法研发的高通量基因组编辑筛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博雅辑因将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治疗药物联系在一起,并不断提高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保证药物转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魏东说:“将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为基因治疗药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面临非常多的挑战。除了使用不同的基因编辑技术外,还要考虑不同的细胞递送系统,比如体外采用电转移等方法,体内使用AAV腺相关病毒、纳米脂质体等,另外基因编辑技术、递送系统加上靶向的组织或细胞是药物开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合传统的药物开发理念,包括安全界限、治疗指标、特有的毒性会是什么、毒性的管理和监测如何进行等。而这些都要考虑到最终使用药物的患者需求。比如患者接受的标准疗法是什么,标准疗法的缺陷是什么,如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系统去弥补不足?这些都需要多方面的储备,对整个疗法转化过程的理解和数据储备的越多,面临挑战时的选择就越多,且才能迅速找到走向下一步的最优解。”

02

临床应用价值+平台价值=基因产品转化逻辑

技术的储备仅仅是前沿技术转化的开始,如何发挥技术最大潜能,将其从实验室真正走向临床惠及患者这背后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布局。

谈及将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为基因疗法产品,从开发到临床再到商业化的整体逻辑,魏东用四个字将其概括——“价值体现”。

企业转化的技术是否具有足够的临床价值?企业在产品开发中是否真正挖掘和搭建了自己的平台价值?这将决定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企业能否成功转化并实现商业化价值。

以患者为导向的临床和商业化价值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公司存在的价值就是赚钱将公司运营下去;而对于研发型药企来说,想要盈利,公司对于产品投资的回报价值是至关重要的;想要获得投资回报,开发的产品一定要对患者产生足够好的临床价值。

年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横空出世,这是CDE第一次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稿开篇明确强调:“药物上市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患者的需求。药物研发应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然而,一个疗法的开发,最初并不能判定其最终是否能对患者产生真正的临床价值,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未知的过程,在任何阶段都面临失败的风险,成功也绝不是一次偶然。

基因编辑技术刚“出世”时,业内纷纷称赞。而在第一次临床数据披露之前,业内不少人担心它的脱靶效应和毒性,直到基因编辑疗法产品临床数据不断被证实,大家看到了基因编辑疗法产品能够真正实现一次性治愈的可能。

例如基因编辑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EmmanuelleCharpentier教授于年创办的CRISPRTherapeutics(后称CRISPR)公司,在年首先公布了基因编辑疗法CTX在地中海贫血病和镰刀型贫血病上的临床数据,良好治疗效果使得患者对其抱有极大期待。经过3年多的临床研究,CRISPR与其合作伙伴Vertex预计今年年底将针对CTX向FDA提交上市申请。

当一个疗法“跨过千山万水”,走到商业化阶段时,患者考虑的方向便从疗效转移到定价上。对患者而言,“价格是否昂贵,疗法是否用得起”,这是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产品的另一层价值体现;后期能否通过医保或商保形式,为患者带来福利,也是药企对产品进行商业化需要考虑的一点。

企业自身的平台价值

“基因疗法开发整个过程不同于传统制药,最特别一点在于平台价值”,魏东说道。

传统药物,在利用平台技术时,很难高度套用在下一个产品中去使用,比如开发不同蛋白靶点的单抗药物,由于机制通路大相径庭,在药物设计和临床中,需要重新考量的点非常多。而在基因疗法中,比如博雅辑因开发的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病的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研究产品ET-01,开发过程中如何在体外培养造血干细胞?如何把基因编辑系统转入造血干细胞?如何把造血干细胞回输进病人体内?如何观察检测基因编辑后产品的效果?当一步一步把这些问题解决,并开发出一套系统后,这些系统完全可以套用于第二个、第三个基因编辑疗法产品的开发,只需要修改其中的一些元素,这就是平台效应,在基因疗法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非常明显。

03

生态圈建设+全球观视角=国际化趋势

生态圈建设

近几年来,尽管国内CGT领域迅速发展,但在规模和生态圈建设上,仍与海外公司存在一定差距。

据悉,在海外,目前已上市的基因编辑公司有14家,另外还有5-8家非常有前景的基因编辑公司的A轮或B轮融资金额几乎达到1亿-3亿美金;而博雅辑因作为国内领先的基因编辑公司,过去三年多轮融资总额虽高达11亿人民币,折合美金,尚不足2亿美元。

另外,海外这些已上市或比较前沿的基因编辑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国波士顿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基因编辑技术的“集群化”的发展特点,AAV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也有不同的集中化领域分布。相比之下,国内正处于一个起点,还在快速发展中;正如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除了技术“集群化”建设外,产业横向或纵向的机构或系统之间的相互碰撞同样重要,比如CRO、CDMO、医院、保险系统、支付系统、商业化系统等,相互之间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生态圈”。

全球观视角

国内CGT领域要想走向国际化,主要还是在于产品转化需要迎头赶上。自年,基因编辑技术出现以来,国家对于基础科研的投资不断加大,中国在基因编辑基础科研方面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沿,但在产品转化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以博雅辑因为代表的企业正在弥补基因编辑产品转化的不足。

谈到国际化趋势,魏东表示“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在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就要具备‘全球观视角’,即研发不再局限于在国内,也不再局限于先开展国内临床,再出海开展国外临床,而是一开始就参与到国际化研发进程中,与国际团队产生联系,一开始就着手该产品的全球化布局工作。”

目前,博雅辑因已在美国建立了研发中心,通过公司储备的技术和平台,将国际上前沿的靶点和机制研究整合到转化系统中,从而为下一个产品开发打通国际化方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